close
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:科學月刊雜誌社
 
台灣疫苗的發展
 
 
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  廖明一先生
 
長久以來,疫苗在人類演進史上,即扮演著預防疾病之重要角色。過去,台灣流行病一度猖獗,國內自製之疫苗曾創下了一段輝煌戰果。但,曾幾何時,疫苗供應竟成防疫工作之頭痛問題……

台灣光復前疫病流行,尤其是天花、鼠疫、霍亂、傷寒、副傷寒等傳染病,因此,日本人據台期間,在台灣總督府下設立熱帶醫學研究所,專門致力於血清疫苗之研究及生產台灣本島所需之疫苗。光復後,除由該所(士林分所)繼續供應疫苗外,另外台灣省衛生試驗所也加入生產行列。因為光復後社會日趨繁榮,人口急劇增加,而此二單位又因設備陳舊,技術人員墨守陳規、工作步調不一致,因而所製產品,不僅在數量上供不應求,其產品品質尤難符合我國預防接種之要求,大大地影響了國內防疫工作之進行。有鑒於此,台灣省政府乃於民國四十一年與台灣大學訂定合作辦法,將該兩單位合併改組為「台灣血清疫苗製造所」,合作研究生產全省所需血清疫苗。到民國五十四年三月,再改由台灣省政府獨立接辦,並改編為「台灣省血清疫苗研究製造所」。民國六十四年升格為中央層級並改名為「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」迄今。在此一期間有三間民營疫苗公司相繼成立,分別為中國血清疫苗製造所,國光血清疫苗製造所,保生製藥公司等,但隨後其中兩家分別於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相繼關廠,迄今僅剩下國光公司。

依據以上組織之演變,在台灣疫苗之生產大約可分為三階段:

第一階段(民國六十年以前)

所有台灣地區預防接種所需之疫苗均由上述機構製造供應。其技術來源除了日據時代保留下來外,另由WHO(世界衛生組織)之專家指導獲得,可謂為過去台灣疫苗史之全盛時期。其產品計有:

細菌性疫苗:1. 傷寒/副傷寒混合疫苗 2. 白喉/百日咳混合疫苗 3. 霍亂疫苗 4. 破傷風疫苗5. 卡介苗 6. 鼠疫疫苗

病毒性疫苗:1. 痘苗 2. 狂犬病疫苗 3. 日本腦炎疫苗

第二階段(民國六十年至八十年)

因為台灣退出WHO後,一切技術引進來源中斷,只有靠政府自行研發或利用國科會之資助到美、日研習。但此一期間,正好是細胞培養生產病毒性疫苗之技術盛行之際,首先是小兒麻痺口服疫苗,接著是麻疹疫苗等,這些疫苗之發展與市場迫切需求,造成了疫苗製造商有利可圖。漸漸地,疫苗製造商不願輕易傳授疫苗生產技術,到了七十年代更利用專利之保護而謀利。我國也因這些病毒性疫苗商品化大量生產,造成疫苗價格低廉、市場競爭不易。在此時期,考慮到若由我國自行投資生產疫苗,因國內市場規模小、製造產量少,實不符合經濟效益,且技術之取得也十分困難;所以此一期間幾乎沒有新疫苗之開發,只就現有疫苗之生產技術尋求改進。直到七十年代,保生公司成立以後,才由法國巴斯德藥廠引入B型肝炎血漿疫苗的製作技術,提供國人防治B型肝炎預防接種用之疫苗,成為世界上對B型肝炎防治最成功之國家,其在公共衛生上之成就足以讓世人稱讚。

在七十年初,我國正積極推動生物技術疫苗之開發,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成立後,也將基因工程B型肝炎疫苗列為研發重點,只可惜該中心至今尚未能將該疫苗發展上市,也間接造成國內研發單位對新疫苗開發視為畏途。而此期間因國內製藥界正推行GMP(優良製造規範),疫苗之生產工廠也順應此潮流,著手於硬體廠房之改建。利用清淨之無塵室生產疫苗及標準製造程序軟體之建立,因而更提升疫苗之品質。同時在製造技術上,以發酵槽生產疫苗,在整個製造過程中,不但可減少人力,也使產品之品質更形一致,另外也應用凍結乾燥技術生產卡介苗。此階段成果有:

(一)破傷風及白喉類毒素之生產:使用發酵槽培養菌體,以取代傳統用玻璃燒瓶或Roux瓶產製毒素;用半合成培養基取代動物蛋白,以避免動物蛋白之殘存引發人體過敏反應之慮,使產品品質提升。

(二)凍結乾燥卡介苗之開發:卡介苗於四十年代即已生產供應,但因液體之劑型其效價不安定,效期僅二星期,對於預防接種相當不便,於六十年代初政府即著手改進,經過八年之努力終以凍結乾燥之劑型於六十八年正式上市。不但效期延長為二年,且菌種之改良,減少產品注射後產生之副作用,因而對於結核病之防治提供很大的幫助。

(三)B型肝炎血漿疫苗:保生公司自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整廠輸入生產技術,將B型肝炎患者之血漿,以超高速離心法純化抗原,並以福馬林不活化,於八十年代開始供應國人預防接種用。

第三階段(民國八十年迄今)

一方面國人深感生物科技是明日台灣明星工業;疫苗又是其中一環,因此在前預防醫學研究所洪其璧所長之大力推動下,即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,從事細胞培養產製日本腦炎疫苗之開發,可望於今年完成臨床前測試,期望五年後能生產上市,此疫苗之技術來源全係國人自行開發,如果成功將開啟國人自行開發疫苗之新紀元。

另外預防醫學研究所也與三軍總醫院合作,將卡介苗應用於預防表淺性膀胱癌手術後復發之治療藥劑,目前成效良好,不久將可供應上市。

結語

疫苗製造生產技術須長久累積,並非一蹴可及。我國已具有六十年以上之人用疫苗製造經驗。近年來,為因應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面臨之疫苗產品競爭性,並為達到理想疫苗之安全性、有效性、一致性、經濟性及方便性之特點,未來在疫苗之研發方向與策略上,宜以具本土特性與世界市場競爭性之產品為導向。由於新疫苗之開發成本高、風險大,產品有效性與經濟效益難以預估,宜由政府單位協助技術建立與技術轉移,並鼓勵民間企業投資與生產,此模式之建立,預料將可帶動全國相關生物科技產業之蓬勃發展,創造有如電腦工業般之另一波產業高峰。

參考資料

1. 台灣省新聞處(1971),台灣省政建設叢書之四十六——《血清疫苗研究製造》。

2. 行政院衛生署(1995),《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》,行政院衛生署編輯。

3. 戴東原(1995),《台大醫院壹百年》,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。

4. 林吉崇(1997),《台大醫學院百年院史》(上),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e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